生活中,我们需要的,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味?

哲学, 实际上和人生分不开 。 不讨论人生的哲学, 只是一种科学理论 。
人生是一种向往, 是一种追求 。 无论向往的是什么, 追求的是什么 。 最后总要有所安顿 。
也就是说, 我们不能总让我们的思想在一种“颠沛流离”的思考中流浪, 我们得有一个思想的家, 有一个终极的目标 。 我们的思想, 应该在到达或者接近那个目标的时候, 慢慢的停顿下来, 安营扎寨, 然后用心的去布置那个思想的家, 让她别出心裁, 让她超凡脱俗 。
生活中,我们需要的,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味?
现在回想起来, 《射雕英雄传》里那个刁钻古怪的黄药师, 才是一个真正的读懂了生活, 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品味的人 。 他不去在乎别人说什么, 不去理会俗世中的繁文缛节, 只依照自己的特性去做事 。 说到底, 金庸是在用武侠来阐述哲学 。
而中国历史上, 有一个人是用自己的文章来阐述哲学的 。 他就是苏轼 。
我们看到的苏轼, 只是一个在诗词书画上都有很高造诣的文人 。 然而深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, 他喜爱佛教, 也喜爱老庄, 但同时, 他又是一个有坚定儒家思想的正统道学家 。 你要问他的哲学思想到底是那一家的, 其实根本说不清 。
孔子说:君子无入而无不入 。
就是说:君子并不执着于某一家的思想 。 儒家不是宗教, 就是因为儒家不提倡宗教式的崇拜 。 儒家提倡的只是读书, 学习文化知识 。 所以历史上有孔子求见老子问道的故事 。 如果老子真在孔子之前, 那么孔子一定知道, 他自己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, 但是孔子依然去向老子请教 。 这说明, 孔子并没有门户之见 。
到了明朝, 儒释道三教合为一体, 成为新儒家 。 这也说明儒家擅长吸收别家思想的长处, 来填补自己的短处 。
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, 才是哲学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。 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无所不包的 。
当我们吸收了佛学的本心理论, 当我们吸收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, 当我们以儒家开放的心态博览群书之后, 我们的思想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。
这样的时候, 我们才能理解苏轼 。 才能理解什么叫外圆内方的生活态度 。
生活中,我们需要的,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味?
但这些, 都只是生活的基础 。
我们最终需要的, 是一种有些怪怪的, 有一些似乎与众不同的生活品味 。 儒释道三者在一个人内心的比重不同, 他的生活品味也就有所不同 。 有些人重佛道轻儒家, 对生活的态度就会飘逸洒脱一些, 就如同李白和苏轼 。 有些人重儒家轻佛道, 生活就凝重一些, 如同杜甫 。
儒释道这三个基本元素就像配药的药材一样, 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会吸收不同的内容, 最后造就不同的人生品味 。 也像喝茶, 有些人喜欢绿茶, 有些人喜欢乌龙茶, 有些人就只喜欢普通的茉莉花茶 。 无论你相信什么要的思想, 最后你都会选择一杯茶 。 这杯茶, 就是人生品味的写照 。
东方哲学从生活中来, 回到生活中去 。 他提炼我们的生活, 又指导我们的生活 。 他会帮助我们剔除生活中的杂质, 帮我们提炼一种更清晰的生活样板, 我们又以这种生活样板去指导我们的生活,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品味 。
当然, 一种绝对单一的味道, 也是味道 。 比如纯粹的甜, 纯粹的酸, 或者纯粹的苦 。 然而, 只追求一种味道的人, 就像朱熹那样, 成天到晚板着面孔, 做出一副道学家的样子, 对什么事情都要讲一番大道理, 深怕别人说他不是圣人 。 这种人, 其实挺讨厌的 。 就像单纯的甜味, 甜味没有人不喜欢, 但是时时刻刻都只有一种甜味, 而且是甜得腻的那种, 那就完全没有人能接受 。

推荐阅读